1.驚嚇反射(莫洛氏反射Moro Reflex)
舉例來說,當寶寶在保溫箱內或床上,外界突然響起聲音(如:關門、風吹、窗外汽機車發動的響聲等),寶寶這時可能會類似「嚇一跳」的反應,動作如:四肢伸直、張開的基本反應,即是驚嚇反射。但因為每個小寶寶敏感度不同,有的則是一點點聲音就出現驚嚇反射,但也有的則可能反應強度不大。
侯主任解釋,驚嚇反射是寶寶面臨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射行為,也正因為如此,可解釋出某些小寶寶為何睡眠時,會有突然間的顫動反應,或有時寶寶自己的小手也會驚觸或偶然打到自己,因此有像是自己嚇到自己的反應出現。
這種驚嚇反射,與抽筋並不相同。侯主任說,通常正常的驚嚇反射,只要媽咪稍微輕輕壓制寶寶四肢就會消失;但如果壓不住,只見單側有動作,或寶寶顫動的狀況,屬於持續性的反應,而非因為外界偶一為之的聲響刺激才產生,那就可能屬於其他病理性的抽筋情況。
如果父母觀察寶寶時常受到驚嚇的話,侯主任建議,可將寶寶睡眠時放在能收攝四肢的傳統搖搖睡床內,或利用能將四肢包覆起來的包巾內適度包裹嬰兒,就比較可改善新生嬰兒常嚇到的反應與狀況。
●父母觀察重點:驚嚇反射通常3-4個月慢慢淡化,6個月大則逐漸消失。
●醫師的小叮嚀:千萬可別為了測試寶寶,而刻意驚嚇來觀察嬰兒是否正常,這樣可會影響寶寶睡眠品質,讓孩子成為名符其實被嚇長大的唷!
2.尋覓(尋乳)反射(Rooting Reflex)
其次父母親可簡單觀察到的,還包括:將自己的手指或媽咪的乳頭,刺激寶寶的嘴角時,寶寶就會主動的張口及轉頭尋覓,一副想找媽咪乳頭吸吮奶水的樣子,這稱為寶寶的尋覓反射,也就是一般常聽的覓乳反應,亦可視為生物基本的求生本能。畢竟,寶寶年幼尚無法表達生理需求,但卻還是可以透過這種神經反射行為,讓父母很快的知道寶寶的需要,進而滿足寶寶。
●父母觀察重點:尋覓反射也是3-4個月慢慢淡化,6個月大則逐漸消失。
●醫師的小叮嚀:新生兒的觸覺是最早發展成熟的,因此尋覓反射也屬於觸覺反應,所以,等到寶寶的雙眼視力漸漸發展成熟後,就不需要再像這樣瞎子摸象般的尋尋覓覓,因此這種反射行為也就慢慢退卻;但若是3、4個月大前的寶寶連這種基本反射行為完全都沒有的話,則可能是具有局部腦傷的情況。
3.吸吮反射(Sucking Reflex)
在新生兒口中放進媽咪乳頭或手指等物刺激時,寶寶會出現主動吸吮的動作,稱為吸吮反射。這種動作在寶寶4個月大前,因為以奶水為主食,表現得合乎自然。但是等寶寶4個月大起,其消化器官、唾液腺的分泌等逐漸發達旺盛,於是展開對副食品的需求,此時吸吮反射也就慢慢淡化,轉而逐漸被咀嚼行為代替。
故侯主任解釋說,常見寶寶在初初學習吃副食品的轉換階段時,必須要從寶寶所熟悉的吸吮行為,轉為他還不熟悉的咀嚼行為時,媽咪常常會看見孩子把剛餵進孩子口中的蔬果泥、果泥等吐出來的行為而懊惱不已,甚至誤以為孩子厭食。其實這可說只是生物反射行為的轉換與學習階段,並不需要太過緊張,當寶寶學習吃固體食物的咀嚼方式熟練以後,單靠吸吮攝食的行為也就會漸漸退出了。
●父母觀察重點:吸吮反射也是3-4個月慢慢淡化,6個月大則逐漸消失。
●醫師的小叮嚀:如果寶寶4個月大起,吸吮行為仍無法淡化,也會影響寶寶學習咀嚼的行為,也因為牙床沒有受到刺激,牙齒生長會較緩慢些。
不過,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,有些寶寶即便開始吃副食品時,仍會遺留這種吸吮動作,所以需要借助吸奶嘴、吸手指來滿足自己,但至少這時將東西放到較大的寶寶嘴巴裡,應該不會只用吸吮的動作來攝食才對。
4.張力性頸部反射(Tonic Neck Reflex)
張力性的頸部反射與手腳的協調性有關。通常寶寶躺著時,如果頭部轉向右側時,右側的手臂會主動伸直,左側的手臂則會彎曲,就像拉弓般的姿勢,同樣的,若頭是轉向左側亦然。
侯主任解釋說,這也是人體本能的平衡感表現,可讓寶寶更平穩的躺著,而不至於翻身或滾來滾去。所以,這種保持自身平衡的反射行為,也與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有關,一直到寶寶4個月大起才會慢慢消失,這樣的反射行為,可說是讓寶寶6個月大起能順利學會翻身,以至於慢慢學站立的前期準備。
●父母觀察重點:抬步反射為3-4個月慢慢淡化,6個月大起逐漸消失。
5.踏步反射(Stepping/walking Reflex)
當媽咪扶握寶寶的腋下,使寶寶保持站姿狀態時,然後讓寶寶雙腳慢慢接觸地面,當寶寶腳快接近地面時,會很自然踮起腳尖,或兩腳表現相似走路、上樓梯的行為,即是抬步反射,而這樣的反射動作約4~6個月淡出,約7~8個月左右則順理成章地消失,這樣才不至於等寶寶8個月大學站立或學走步時,變成學習障礙喔!
●父母觀察重點:抬步反射為4-6個月慢慢淡化,8個月大則逐漸消失。
6.手部/足部抓取反射(Palmar/Plantar Grasp Reflex)
當我們觸摸寶寶小手手心時,寶寶會自動展開手部抓取的反射行為。手部抓取反射也等於寶寶的觸覺訓練,可促進寶寶與大人間的互動,以及精細動作發展的表現之一,這在發展里程碑當中是相當重要的成長指標。寶寶的足部也具有相似手部的反射動作。
侯主任解釋說,這其實也屬於一種求生的本能,就像人類溺水時會自然抓取四周物品以求保命一般,所以,一旦有東西接觸寶寶手掌或腳掌,都會很自然的出現這種抓握反射行為,以表達安全感的基本生理需求。再者,如果父母觀察寶寶,始終都沒有出現這樣的動作,則可能表示寶寶在觸覺方面也可能具有其它問題。
●父母觀察重點:手部抓握反射也是3-4個月慢慢淡化,6個月大起則隨寶寶學會爬、坐等動作後開始逐漸消失,只不過腳掌抓取的反射動作時間延遲較久,有時甚至可延長至寶寶8個月大甚至一年左右。
7.巴氏(巴賓斯基)反射(Babinski Reflex)
與足部抓取反射稍有不同,當較用力使用手指直劃寶寶腳掌掌心時,寶寶大腳趾通常會先張開向上翹起,其餘四趾呈現扇形張開,這個動作稱為巴賓斯基反射。
●父母觀察重點:巴賓斯基反射約12個月寶寶學走路前應淡化消失。不過不斷搔弄寶寶腳底會造成他們很不舒服,建議由醫護人員檢查較為理想。
8.降落傘反射(Parachute Reflex)
降落傘反射動作,屬於一種類似人體即將跌落地面、四肢自動伸張的反射行為。當我們用手扶住寶寶胸腹部中心,正面朝下降落時,寶寶四肢就會自動向外伸張想阻止的動作,像是降落傘般來保持身體的平衡感。或當寶寶呈坐姿時,突然推他一下,寶寶會有伸出手撐地的動作。降落傘反射動作通常在較大嬰兒(6-9個月)身上表現,可一直持續至幼兒。
結語
爸媽可要注意,如果寶寶的反射動作,已屆寶寶身心發展里程碑的成熟階段,卻還沒消失,那就不算是正常狀況喔!侯家瑋主任表示,該出現的反應沒有出現,或是動作發展不對稱等,都有可能是寶寶腦傷外,如果等到反射動作該消失時卻沒消失,也會影響下一步的發展動作。
若寶寶屬於具有腦傷等不良情況,例如:出生時缺氧影響到脊髓、局部腦傷。而局部腦傷,則可能發生在出生時產道壓迫性骨折,使臂神經受傷影響反射行為不對稱,即所謂的肩難產,或出生時因難產導致腦部缺氧、腦性麻痺、出血意外等。
但正常來說,這些寶寶本具的反射動作及反應,通常在寶寶多大時,就會逐漸的消失呢?侯主任表示,一般若屬於發育較快的孩子,小寶寶多在3~4個月大時,新生兒反射動作就會慢慢淡化退出;而到6個月大左右通常會蕩然無存。因此,如果這些原始的反射,到寶寶12個月大才出現,那就代表腦部可能具有其它缺陷。
一開始的反射動作屬於不隨意動作,因此到了該消失的時候,如果沒有消失,則會影響下一步的隨意動作。因為等到寶寶腦部發展成熟後,即會全面掌控四肢的運作與活動,那麼這些反射動作則會功成身退不再出現了喔!
資料來源http://www.mababy.com/knowledge/article.aspx?aid=1C59F20AD9492E13
留言列表